北京最大的寺庙--潭柘寺的香火可能是北京市最旺的。这座始建于西晋(公元307年)的寺庙有着1700多年的历史,是北京地区最早修建的一座佛教寺庙。 有句老话叫:“先有潭柘寺、后有北京城”。追溯北京建都历史则是在公元1153年,金迁都燕京,改名中都,由此开创了北京作为国都的历史。再往前追溯到公元916年,即五代时期后梁贞明二年,游牧民族契丹族部落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族各部落,建立了契丹国(改称辽国), 自称皇帝,即辽太祖,定都于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南,命名为“皇都”。地处今天北京城西南广安门一带的“幽州"被升格为辽国的陪都,是在公元926年辽太祖去世后,其次子耶律德光于公元927年即位为皇帝,即辽太宗的时候,但那仅仅是陪都,还不能算作皇都。 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部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麓,距市中心30余公里。早在清代,“潭柘十景”和“潭柘八宝”就已经名扬京华。 潭柘寺在晋代叫嘉福寺,唐代时改称龙泉寺,金代御赐寺名为大万寿寺,明代又先后恢复了龙泉寺和嘉福寺的旧称,清代康熙皇帝赐名为岫云寺,因其寺后有龙潭,山上有柘树,民间一直称其“潭柘寺”。它规模宏大,占地面积6.8公顷,寺院坐北朝南,主要建筑可分为中、东、西三路,中路主体建筑有山门、天王殿、大雄宝殿、斋堂和毗卢阁。东路有方丈院、延清阁、行宫院、万寿宫和太后宫等。西路有愣严坛、戒台和观音殿等,庄严肃穆。此外,还有位于山门外山坡上的安乐堂和上、下塔院以及建于后山的少师静室、歇心亭、龙潭、御碑等。塔院中共有71座埋葬和尚的砖塔或石塔。现潭柘寺共有房舍943间,其中古建殿堂638间,建筑保持着明清时期的风貌,是北京郊区最大的一处寺庙古建筑群。整个建筑群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美学原则。潭柘寺古迹文物众多,镀金鸱带、金代诗碣、清代肉身佛,神奇的石鱼都是难得一见的文物珍品。
潭柘寺作为北京地区的古刹名寺,历史上游人香客云集,香火很盛。从金代以后,每个朝代都有皇帝到这里来进香礼佛,后妃、王公大臣更是数不胜数,平民百姓则更是难以胜记,特别是从明代之后,潭柘就已经成了京城百姓春游的一个固定场所,“四月潭柘观佛蛇”已经成为了京城百姓的一项传统民俗。在每年潭柘寺举办“浴佛法会”、“莲池大会”、“龙华圣会”等佛门盛会的时候,各地的游僧和善男信女涌身潭柘寺,成千上万,如风如云。
评论